团委 徐畅
高校是青年成长成才的主阵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发挥高校的“立德树人”作用,切实落实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立足,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广东医科大学结合新时代医学生培养的要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社会实践为抓手,探索“1+3+N”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构建广东医科大学“社会实践+”医学院校立体化育人体系。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野,在广阔乡村大地的“小实践”中,建筑培育学生深厚的人民情怀的“大阵地”,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崇高职业道德、强烈社会责任、深厚人民情怀,富有良好科学精神、创新素质、国际视野,具备坚实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厚实人文素养,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65年来,广东医科大学始终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医学职业发展,培养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的高素质骨干人才,被誉为“守望健康广东的基层医疗生力军”“广东高水平医疗人才蓄水池”“培养基层医生的摇篮”。学校成为2016年以来全国唯一连续七年获全国“最佳实践大学”的高校,广东省唯一连续六年三届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的高校。
一、主要做法
广东医科大学围绕着医学人才培养的专业要求、人文素养、能力提升做规划,聚焦一个核心,紧紧抓住“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推动“实践+引领”“实践+服务”“实践+成长”三大联动,用好课程载体、思政载体、活动载体、品牌载体、服务载体等N大载体,逐步构建“1+3+N社会实践+”医学院校立体化育人体系,在顶层设计和细化落地上优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将社会实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方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覆盖,开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好局面。
一个核心:社会实践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
实践育人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载体,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广东医科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医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同向推进,构建实践成长成才体系。在制度层面,印发《广东医科大学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方案,构建“社会实践+”立体化育人课堂体系;印发《广东医科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暂行)》,将实践实习、志愿服务两大板块内容作为“第二课堂”参与的重点指标,与学生毕业挂钩;印发《广东医科大学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开展做好界定,将参与频次和时长纳入学生义务。在组织层面,学校以年度为单位,制定社会实践年度计划,确定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学校团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动的社会实践领导机构,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适时性和有效性;在实施层面,学校将社会实践贯穿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把社会实践作为第一课堂学习的有效延伸,按照时间、内容、参与形式将实践活动分为寒暑假社会实践、社区实践、返乡实践、志愿服务、赛会支持、实习见习等板块,形成覆盖全年、常态运作、规范执行的广东医实践育人架构。
(二)三大联动:社会实践贯穿思政教育全方位
1.“实践+引领”,在社会服务中坚定理想信念
广东医科大学坚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坚守“面向基层兴医强医,培育英才守护健康”的责任担当,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危难时刻尽显担当。坚持“实践+引领”,通过实践实现思想政治引领作用。注重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作用,通过国旗护卫队面向全校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让爱国主义成为广东医青年的信念、力量和行动。通过在社团中成立志愿服务队,开展“社团+思政”“社团+志愿”等,强化对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社团从做“有兴趣”的事情向做“有意义”的事情转变;通过系列“灯塔培育计划”,在学生的日常实践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校史人物及身边人的高尚情操、模范行为、优秀事迹涵养学生道德情操。
2.“实践+服务”,在社会实践中磨练医者情怀
学校以暑期“三下乡”为核心,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寒暑假通过“暑期三下乡”“返乡社会实践”,在校期间通过“志愿结对帮扶”“大学生社区实践”等,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田野,“三下乡”从“学校”到“乡间”;志愿服务从“乡间”到“身边”;健康扶贫从“身边”到“心间”,助力青年在深入基层、服务基层中锤炼品质,引导学生发挥医学专业优势开展志愿服务,在社会服务、志愿服务中磨练意志情怀,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实践+成长”,在社会实践中铸牢初心使命
聚焦大学生成长成才,通过校园实践,不断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以“双节”为抓手,创建具有广东医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青年进步,不断树立成长成才榜样。通过开展“校园年度人物”“大学生自强之星”“十佳学生科技达人”“十佳青年教工”等评选活动及“五四纪念大会”等“铸魂”活动,让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仁爱奉献内化为青年的价值取向。
(三)N大载体,社会实践促进思政教育全覆盖
1.以实践强基,课程实践多元融入
在社科类课程中融入实践教育,让社科暑期实践、社科校外调研等内容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在实践中促进专业提升全方位;搭建医学生职前教育的有效平台,从义工“幸福银行”组建运营,到宁养关怀、健康促进、急救普及,将医学科普、医学实践与医患沟通结合起来,将专业实践与职业技能有效整合,提升技能实践的社会性和融入度。
2.以实践铸魂,思政载体多维引导
构建守初心、强信念的思政实践体系,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实践思政的转变。建立国旗护卫队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开展党员发展对象培训、“青马工程”培训,实施“青马灯塔”培育计划,依托“战疫”“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等关键节点,将红色文化教育、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实践,打造以网络平台、社团、文体为载体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思政社区,在多维引导中强化思政实践。
3.以实践促行,活动载体多措并举
以第二课堂为渠道,通过“两节两月三实践”,多样化实践参与平台。开展上下半年校园文体艺术节、科技学术节,雷锋月、志愿月活动,“五四”“十一”“校庆日”系列活动,暑期“三下乡”、寒假社会实践、常规实践服务活动;建立学生支持与发展中心,创建省级“青创空间”,开展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校级层面“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类赛事,建立以导师命名的科研导师工作室,聘任创新创业项目指导专家,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在多维参与中强化活动实践。
4.以实践提质,品牌载体多面发力
用好团学品牌活动和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引导学生组织、社团组建实践团队,将活动特色品牌转化为实践服务内容,通过国旗护卫队推广校地爱国主义教育行动,坚定青年爱国爱党信念,通过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学生社团开展爱眼护眼、健康科普、青春健康教育服务;探索“学院+书院+产业学院”的院系建设新布局,实现跨学院、跨年级、跨专业联动,打造“融合化、联动化”的思政社区,实现实践载体的创新拓展。
5.以实践助益,服务载体多方联动
丰富实践载体,拓展实践手段,抓好“实地+实操”两条线。在实地建设方面,通过广东首批“校地结对实践育人”计划,校地“志愿服务结对帮扶”计划,与学校周边中小学开展志愿结对帮扶活动,策划实施大学生团支部与地方社区志愿结对形式,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搭建校地实践一体化平台;在实操落实方面,通过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地方大型赛会支持、常规医学科普志愿等手段,战疫志愿服务、青年战疫突击队组建等抓手,不断促进实践教育基层化、实效化,在多方联动中强化服务实践。
二、工作成效
广东医科大学以实践育人为导向,构建“社会实践+”立体化课堂体系,探索实践育人规律,优化实践育人内容,整合实践育人资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全程覆盖,实现社会实践的连锁反应
注重社会实践的引导和融合,让社会实践突破传统服务范畴,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载体和延伸,将实践与教学、思政、校园活动、创新创业、志愿服务有机结合,让实践体现在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全过程。既有课程教学的实践转化,促进“知行合一”;又有思政培育的实践体验,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还有第二课堂的实践延伸,在多彩活动、创新创业、志愿服务中实现综合素养提升,实现在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课内+课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将实践融入青年培养全过程,多元参与帮助青年成长成才。
(二)联动资源,实现社会实践循环效应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我校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学校+网络+社会”的三级机制,一是通过学校给予社会实践活动相应支持;二是鼓励实践团队提升自我造血功能,通过公益义卖、网络推广等手段自主筹集活动资金;三是以活动、服务打包形式,将产品、服务转化为社会服务商品,通过政府、基金会、服务地公益组织实现政府购买和社会购买;四是探索共建模式,实现高校、地方联动,进一步提升高校的服务职能。学校实现了与东莞各镇街团委、湛江市霞山区的共建,开展常态化社会实践项目,急救宣讲、龋齿预防、肺结核预防、国旗护卫队培育计划、志愿者骨干培育等项目在地方落地生根;并先后在湛江、东莞两地挂牌建立“广东医科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将实践育人与地方服务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多元协同的实践育人新模式。
(三)用好平台,提升社会实践影响覆盖
在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学校注重发挥实践项目的社会影响功能,既要求在开展社会实践项目时把社会实际需求、党和国家政策导向引进来,开发设计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实践项目,又鼓励项目通过各类志愿、实践类赛事走出去,实现项目影响力的扩大和可复制性推广。在校内,依托“志愿文化月”“志愿服务项目设计大赛”“益苗计划”校级赛、“公益项目设计大赛”等实践、志愿服务类赛事,强化社会实践的引导性和带动性。在校外,积极依托各级别实践、志愿服务赛事,拓宽我校实践活动的社会融入度。
三、工作启示
(一)创新提出了“社会实践+”育人路径
转变了对社会实践的单一属性认知,从一个单一的教育实践活动转变为具有平台结构、赋能作用和育人功能的“社会实践+”体系。“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元素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学生更具有参与权和选择权,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手段和方式多元化,形成更具有个性化的实践育人模式,强化了社会实践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更好的发挥了实践育人在思想政治引领中的作用。
(二)创新探索了“社会实践+”育人模式
通过“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手段立体化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方位,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建立了“实践+引领”“实践+服务”“实践+成长”的实践育人模式,通过“目标重合、过程结合、平台联合、功能弥合、资源整合”促进医学教育第一课堂和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深度对接,实现“社会实践与医学专业教育融合,社会实践与医学人文教育融合、社会实践与学生思政教育融合、社会实践与社会认知教育融合”,将社会实践的育人效应和育人功能结合起来,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植入人才培养全方位,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社会实践是联结校园和社会的桥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的关键一环,对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医药类高校作为国家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基地,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门人才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我校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不断推进我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常态化、品牌化发展。接下来,我校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不断推进我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常态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社会实践+”育人体系,进而提升实践育人整体成效,在不断的尝试和创新中打开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新局面。
广东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看望在实践点开展暑期“三下乡”的师生
广东医科大学学生结合专业知识为小学生开展爱眼护眼科普
广东医科大学学生依托暑期“三下乡”在贵州市铜仁市玉屏县开展龋齿预防宣讲
广东医科大学与湛江市霞山区结对开展大学生社区实践活动,图为学校党委副书记罗辉为结对团支部颁发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