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围绕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贯彻落实相关指示精神,以人工智能(AI)为技术支撑,充分利用区块链(Block 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Big Data)的技术特点,打造“数字化课程”“智慧化实践”“智能化平台”“数智化队伍”一体化建设,形成“ABCD+思政”的数字化育人模式,项目成功入选2025年度上海高校“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学校积极推动“AI思政”建设,进一步提升思政育人的组织力、引领力、向心力、品牌力,将人工智能技术最大“变量”转换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和立德树人的最大“增量”。

一、 以“区块链”技术推动“去中心化”思政教育转变
(一)课程聚智,推动思政教育多模态语料库建设
善用AI技术聚合思政教育的课程、素材、资源,构建网络思政大课堂、网络思政精品课程、“青梨派”优课,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云课程”智慧平台,实现高质量思政资源的共享共用。从线下到云端,思政版图越来越大。上线“网络思政大课堂”实践教学数字地图,依托知识图谱技术,将理论课知识、实践课案例、铸魂育人教学目标相促融通,开展“云讲座论坛”“线上寻访”“云间故事会”等传统文化推广活动,“百场讲座悟内涵”“万篇家书传家风”“传统文化进易班”等线上品牌活动,精准匹配实践资源178个,累计10万人完成线上全流程学习。从教室到指尖,思政感知越来越便捷。聚焦思政教育的难点、堵点、痛点,构建“辅导员—马院教师—关工委老教授—企业导师”四位一体的教研团队,建设优质德育课、美育课、实践课、选修课等网络思政精品课程,建成原创易班优课100余门、学习课群300余个,累计参与学习人次超20万,开展青年大讨论56场,真正实现“随时约、随地听、随身学”。从“大叙事”到“小具象”,思政体验越来越有味。聚焦“青梨派”平台上学生自主创作的微电影、动漫、音乐、短剧等进行主题导向的案例培训,衍生IP人物“小贡程”,牵手“青梨派”,以虚拟形象向学生发声,将思政教育从“教材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变,让思政教育变得有意思、接地气、有“触感”。学校获得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全国优秀易班共建案例、全国易班优秀十佳案例、易班党建学习群优秀组织奖等优秀成绩。

(二)AI聚能,构建“i思政”智慧育人体系
巧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特点,创建打造“i思政”智慧育人体系,提升“AI思政”的精准性、实效性、时代感。依托学校在全国领先的5G技术,创设“I-Class”智慧课堂系统,采用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技术,实时掌握学生听取内容时的抬头率、专注度、面部表情,科学统计判断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思政内容、讲述方式及节奏,以个性化的课程教学、便捷化的资源分享、智能化的推荐系统,为教学内容和追踪反馈提供有力支持。建立“5G+德育大数据分析实验室”,采取案例分析、情景仿真、沙盘模拟等,用AI了解大学生心里在想什么,借助可视化技术,建设具有大数据分析功能的支持平台,为思政专题研究提供数据集成与分析模型,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促成“理论、实践、网络”三场域衔接。
二、 以“云计算”技术实现“优质化”思政教育升级
(一)辅导员变身“数字人”,助力思政教育更新更奇
依托“云服务”,学校推出“程智”“程学”“程思”数智辅导员。辅导员“程智”提供实时问答,提供24小时在线问询,通过线上、线下交互,精简学生信息问询、资源查询、业务办理等时长,实现投诉建议上报和问询自动答复。辅导员“程学”打造虚拟优课,提供丰富线上学习资源,围绕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推出专属指导;辅导员“程思”化身网络主播,呈现精彩网络短视频,鼓励学生依托网络、结合校园文化、专业特色、学科背景进行个性化创造,打造影响力较大的学生网络数字产品。近年来,学校网络思政育人效果显著,我校师生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中共有9项获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在2024年上海高校网络文化节中共有20项获奖、在大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科普漫画大赛中获得7项奖项。

(二)融媒体打造“云矩阵”,推动思政教育走深走实
打造全媒体平台共参与的双向交互阵地,形成育人品牌集群。以“程园学工”微信公众号为基础,搭建网络育人的“中央厨房”,打造涵盖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B站、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的立体多维新媒体矩阵,累计发推文1.34万篇,单篇最高阅读量达到1万,累计浏览量131万次,信息订阅人达到8.99万人。依托短视频矩阵,培育优质辅导员网络主播,推出“拜托啦,晓明哥”“豪哥有话说”“悦读”“民族青年说”等14个辅导员特色视频号,以在线“直播”、创意短视频等形式带“思政干货”,积极打造思政“直播间”、视频“金点子”。成立辅导员网络工作室,创好思政特色专栏。孵化成立5个“优师”辅导员网络工作室、17个“强师”辅导员网络工作室、6个“研师”辅导员网络工作室、14个“学师”辅导员网络工作室,以“微”言述大义,展大情怀,做到德育生活化、项目精品化、传播深度化。深入探索“同思同频,同讲同行”师生同网讲思政,把思政内容讲深、讲透、讲活,获批2021年上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项目,组建14个师生思政讲师团,全校共有75名领导干部、117名专职辅导员、232名专业课教师、69名校外企业导师、1586名学生骨干长期参与,开展讲网络思政主题教育活动2267场,推出理论宣讲视频课程50余门,音频课程150余部,在知识传授中强化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将思政教育融入网络宣讲全过程。


三、以“大数据”技术赋能“精准化”思政教育供给
(一)以“i思政”联动“智慧学工”系统,探索符合思政需求的学工场景模型
AI算法助推校园服务“一键开启”,立足“智慧学工”系统,探索“AI思政”数据价值。依托“智慧学工”系统将智能搜索、算法推荐植入校园网络平台,深化“一网智治”改革。集约整合校内数据资源,加快推进学生日常各类事务的线上解决,实现了“奖、勤、助、贷、免”线上申请办理、学校全场景签到、图书借阅归还、日常事务办理,确保线上服务功能全覆盖,为学生提供掌上一键办理功能。采用数据驱动、分级管理、组件化部署、模块化组装思路,有机集成个人办公、日常学生管理、班团组织管理、系统维护模块,实现学生工作管理的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以数据驱动为学生业务办理、教师管理提质增效,促成数据共享、管理自动、思政智能。
(二)以“i思政”链接“综合德育评价数字平台”,实现思政教育的数据精准赋能
AI算法助力精准画像“一键启动”,构建“综合德育评价数字平台”,赋能“AI思政”高阶指导。将4个一级指标,“道德素养”“个人修养”“发展素能”“负面清单”,以及下设的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标准31项二级指标导入“综合德育评价数字平台”,以数字化精准思政推进学生综合评价改革,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记录信息抓取、过程录入、档案生成,赋能学生增值评价、创新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生入校到毕业的全过程追踪,体现发展式“成长轨迹”;设置个人“排名榜”,按照月、学期、学院的活跃情况进行积分排行,引导广大学生在各类“打卡”的过程中得到“增值性”成长和锻炼,为学生职业导航、企业选人和用人提供重要参考。我校学生在新疆克拉玛依、青海省互助县、陕西延安等10个西北地区以AI机器人为主题建成“创课E站”,用科创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事迹,获得人民网、东方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30余次,收到服务地感谢信20余件,入选“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全国大学生“千校千项”展示活动。
学校将持续探索“AI思政”,赋能高质量培育时代新人,大力发展教育的“新质生产力”,实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