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思政工作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典型经验 -> 思政工作 -> 正文

近年来,西北民族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决策部署,努力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完善三全育人机制。作为网络育人牵头部门,融媒体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聚焦“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育人模式构建与实施”主题,将宣传思想工作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等有机结合,构建“课程+社团+实践”“三位一体”网络育人模式,推动宣传思想文化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网络育人质效。

构建课程体系,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通过专业课、通识课、培训课构建比较完备的课程体系,重点面向包括新闻传播学院、校媒学生团队在内的网络空间活跃群体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一是参与课程建设改革。承担《融合新闻学》等教学任务,参与《新媒体策划与运营》《新闻评论》等课程建设改革。通过选题转化命题、组建运营小组等方式,将网络文明、网络安全等融入教学、实践、考核全过程。深度参与“卓越新闻学实验班”实践教学,接收指导应届生毕业实习。二是开设主讲通识课程。主讲《新媒体理论与实践》公选课,共641人次选修。对标网络育人有关要求,申报新建《网络文明素养》《网络安全教育》2门公开课。三是共建业务培训课程。培训内容课程化,连续4年举办宣传思想骨干培训班,邀请业界专家、媒体老师专题授课,4个班次累计培训400余人次。依托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络素养培训班等在线课程资源,面向学生团队开展全员培训,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

坚持兴趣导向,发挥社团“第二课堂”职能。把学生社团作为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实践场域,努力将新媒体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提升专业技能的实践平台以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因具有共同兴趣爱好,成员自发结成学习共同体,在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中促进自我成长。一是坚持面向社团成员开展素养教育。社团纳新后,开展选题策划、摄影摄像、排版编辑、后期处理等业务技能培训,通过例会、主题团日等加强网络安全法、网络行为规范等政策法规学习。遴选优秀成员加入“中心”学生运营团队。二是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宣传教育。通过举办网络安全周、普法周、网络文化节、微博之夜、新媒体峰会等项目化活动,破解专业课、选修课名额限制的局限性,广泛加强网络媒介素养和法治宣传教育,促进网络文明建设。三是加强校媒校企交流互动。通过组织参与互联网企业、媒体“校园行”“训练营”等线上线下活动,及时获取行业领域最新资讯,习得传播规则和技巧,在交流互动中成长成才。

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就业技能。新媒体研究中心自成立之初就重视实践平台建设,先后成为教育部、中国青年报(网)、中国甘肃网等媒体通讯站及微博、百度等企业合作伙伴。一是集中开展线下培训和实践。通过业务培训和“老带新”,让新生初步具备一定采编能力,参与“民大新媒”矩阵运维。二年级学生着重提升选题策划和执行能力,参与学校“双微”运营。二是分批参与媒体企业线上实习。大三学生推荐到中大在线、中青报(网)、中国民族报、教育厅等中央、省级媒体、政务媒体及头部互联网企业线上实习实践。共有100余名同学获实习证明和“优秀通讯员”“优秀学生编辑”“优秀校媒人”等称号。三是遴选推荐应届生实习就业。经过三年的学习锻炼,逐渐成长为能够胜任新媒体岗位的复合型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已有50多名学生团队成员考入政府、企事业单位或入职中青报、陕西卫视、浙江日报、河北日报、百度、腾讯、微博、B站等媒体企业,有学生进入南安普顿、暨南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学位,还有同学开设文化传媒公司并存续至今。

通过“三位一体”网络育人模式的实施,学校师生牢固树立了法治意识和文明用网、安全上网观念,始终谨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融媒体中心的产品供给更加丰富,也更好贴近青年大学生和网民受众群体,学校美誉度和新媒体矩阵影响力得到提升,营造了良好的网络氛围;通过提供学习培训和实习实践的机会和平台,特别是提供更多“直通”“内推”机会,真正做到了校企校媒联合培养“具有坚定政治方向、全面专业技能的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为学校构建网络育人长效工作机制奠定了基础。

2022年度,西北民族大学被教育部中大在线授予“校媒人联合培养突出贡献单位”,并蝉联“校园新媒体融合共建30强”“校园新媒体十佳指导教师”。2023年获授“中国大学生在线融媒体重点共建单位”,个人获评“融媒体内容建设指导教师”。实践证明,“三位一体”网络育人模式是成功的,富有成效的,实现了“提升媒介素养、贴近青年受众、增强就业技能”三大预期目标。


责任编辑:王涛立

上一篇:贵州大学:深耕网络文化阵地 讲好思政育人故事

下一篇: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着力“三强化”引导团员青年“学思悟践 挺膺担当”

关闭